首屆回顧

「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為期兩年, 首屆於2022年10月至2023年2月期間進行, 成功招募了共95位來自香港和北京的大學生(每城市約50位), 參加者透過8節交流活動及參與線上任務,互相交流。參加者亦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未來發展及想像,作出提案及演示,作為參與計劃的總結。表現優秀的參加者有機會優先晉身第二屆計劃。

歡迎您!踏出第一步報名參與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主辦及太古地產全力支持的「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第二屆的學習之旅。 我們希望招募過往兩年居住於北京與香港的你,於2023年7月至12月期間 與16位雙城的朋友一同參與雙城文化交流、培訓、實習,並進行創新、試行。 你們將親身往來香港和北京,參觀雙城文化藝術機構、社區考察、參與一系列工作坊與大師班,並於香港的文化藝術機構進行實習。充實自己,拓寬眼界,亦會認識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進行發想、共創及提案,甚至化想像為實踐。

「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主辦、太古地產全力支持及教育燃新設計的青年學習及交流計劃,
目的為鼓勵北京與香港兩地青年透過藝術文化交流,置身於藝術氛圍當中,

活動剪影

8節工作坊中邀請到中港兩地的文化藝術創新者們分享他們在博物館及文化藝術領域的經驗,進而與兩地同學們交流及給予他們啟發。同學們亦通過一系列個人及小組任務,階段性地消化及運用所學,最終為他們想像中的、未來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進行提案及演示,總括8節工作坊所學的知識及沈澱。

8節工作坊中邀請到中港兩地的文化藝術創新者們分享他們在博物館及文化藝術領域的經驗,進而與兩地同學們交流及給予他們啟發。同學們亦通過一系列個人及小組任務,階段性地消化及運用所學,最終為他們想像中的、未來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進行提案及演示,總括8節工作坊所學的知識及沉澱。

交流內容

計劃邀得近20位藝術創新者及領袖進行分享,分享領域涵蓋博物館、科技、教育、城市文化、社區文化等;他們除分享文化藝術及創新界別的最新發展,自身經歷之外,更與同學們一同探討博物館與文化藝術領域未來的發展。

計劃邀得近20位藝術創新者及領袖進行分享,分享領域涵蓋博物館、科技、教育、城市文化、社區文化等;他們除分享文化藝術及創新界別的最新發展,自身經歷之外,更與同學們一同探討博物館與文化藝術領域未來的發展。

Playlist

3 Videos
Edit Content

來自香港的黃英琦太平紳士、成都的李傑以及遠自阿姆斯特丹的 Chris Sigaloff 進行對談,剖析未來博物館發展的趨勢,並從博物館及城市發展的關係去闡釋文化藝術可擔任的角色、不同持份者可如何參與策展,並轉換角色由文化消費者成為創造者的可能性。

黃英琦太平紳士

創不同協作創辦人
教育燃新主席

李傑先生

麓湖.A4美術館副館長
iSTART兒童藝術節策展人

Chris Sigaloff

社會及文化創新顧問
Kennisland前總監
Edit Content

茹國烈院長為大家分享城市如何文化以及文化機構的價值。其後在活動環節中,同學分為小組進行互動及交流自身作為文化人的相關價值、記憶和議題,並完成第一個任務—創建數字分身。

茹國烈先生

香港藝術學院
院長
Edit Content

劉清清小姐、馮小玲小姐,以及王伊悠博士為大家分享她們在連結不同社群和藝術空間的經驗,包括博物館的包容性設計、私人藝術空間設計、以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策展等。

劉清清小姐

中國兒童博物館
教育研究中心協調人

馮小玲小姐

太古地產
市場推廣總監

王伊悠博士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副館長
(研究策展及節目)
Edit Content

陳智遠先生、丁廣吉先生,以及韓置博士分享了他們在設計博物館以外的城市文化場域相關項目及體驗的啟發及經驗,並介紹不同城市文化的獨特性。同學們亦完成第二個任務 – 我最喜歡的文化角落,介紹他們各自最喜歡的、所在城市的文化角落,以及想像自己未來在那裡如何生活。

陳智遠先生

活現香港創辦人

丁廣吉先生

心城市
高級項目總監

韓置博士

太古地產董事 - 零售業務
Edit Content

金靜小姐及梅詩華小姐分別分享了她們參與社區營造的啟發,以及在上海和香港的社區營造經驗,由此展現不同藝術活動可如何重塑、復興社區。

梅詩華小姐

一口設計工作室
共同創辦人及創作總監

金靜小姐

大魚社區營造發展中心
聯合創始人
Edit Content

吳志華博士與黃英琦太平紳士就博物館的「交流」與「未來」進行對談;陳明強博士和徐詩穎小姐亦分別分享了他們在設計針對殘疾人士和以青年人為中心的項目時的博物館創新經驗。

吳志華博士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館長

黃英琦太平紳士

創不同協作創辦人
教育燃新主席

陳明強博士

Beyond Vision International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徐詩穎小姐

M+教學及詮釋組
助理策展人
Edit Content

來自上海的張琛先生和來自香港的黃庭堅先生分享了他們在連結科技與文化藝術的經驗,並探討元宇宙在文化發展中的角色。

張琛先生

InsPUMP直覺泵
主理人

黃庭堅先生

十下有限公司
聯合創辦人及董事總經理
Edit Content

來自北京及香港、共12組同學進行雙城共創,為未來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設計「數字時代的紀念品」或「設計一個面向未來、有著共融理念的博物館體驗或項目」,並就他們的提案作演示,由黃英琦太平紳士、王伊悠博士,及林珩小姐擔任評審,選出表現最佳的三組。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婁瑋先生在最後亦就着雙城人才交流計劃首年活動完結致辭。

婁瑋先生

故宮博物院
常務副院長

黃英琦太平紳士

創不同協作創辦人
教育燃新主席

王伊悠博士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館長
(研究策展及節目)

林珩小姐

太古地產副董事 - 公共事務

創意點子

經歷4個月的學習歷程,參加者最後就著對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未來發展的想像,進行提案及演示,作為參與計劃的總結。以下是被評為表現最佳的三組同學,一起來細看同學的創意方案,見證他們多月來的學習成果!

經歷4個月的學習歷程,參加者最後就著對香港故官文化博物館未來發展的想像,進行提案及演示,作為參與計劃的總結。以下是被評為表現最佳的三組同學,一起來細看同學的創意方案,見證他們多月來的學習成果!

第11組 數位紀念品 - 磚塊空間

組員:唐靖(清華大學)、李婉清(中央美術學院)、胡磊(北京師範大學)、宋鋭(北京師範大學)、初煒棋(香港城市大學)、鄺凱珊(香港大學)、黃美娟(香港中文大學)、鄧均婷(香港中文大學)

“紅牆金瓦,雕樑畫棟,故宮由各種不同的部件組成。而“磚塊空間”就是一個將數位紀念品和元宇宙技術相融合的數字提案,讓每一位參觀者認領一塊屬於故宮的磚、瓦或是其他建築部件,建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數位空間。你可以通過線下觀展來獲得空間裝飾,通過與文化名人交流獲得新知;可以拜訪鄰居發現共識;可以舉辦展覽展現風采;可以營造親子空間與家人同處……我們各自為一個世界,在自己的場域內暢遊;我們也可以共同組成一個更大的世界,建造一座元宇宙的故宮。未來,是“交互”與“共創”;未來,由我們一同創造!”

第10組 博物館共融體驗 - 多感官交互式展覽

組員:趙梓旭(中國傳媒大學)、楊邱鈞文(中國傳媒大學)、曹楓茹(中央美術學院)、徐靖揚(嶺南大學)、余雅琪(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雙學位)、林嘉詠(香港大學)、 劉伊陽(香港中文大學)、梁曼芊(香港大學)

“「多感官交互式展覽」以包容和創新的方式向多元化的觀眾傳播中國文化和歷史,同時也承擔傳播文化可持續性的責任。將3D打印和AR技術應用於文物,創新文物與觀眾的關係,並將視障人士納入觀眾範圍。我們的目標是通過數字技術讓文物「復活」,近距離接觸文物的同時引發對文物保護、視障人群的關注。 我們注重展品對遊客多維感官的調動,讓遊客可以真實地觸摸文物,更深刻地感受文物所帶給我們的力量。希望我們的展覽可以惠及更多觀眾,讓視障人士參與其中,真正地將文物的美傳遞給更多的人。”

第7組 數位紀念品 - 少主巡遊 - 故宮文化博物館雲端教育平台

組員:陳詠琛(北京大學)、陳沁冉(中央美術學院)、李一諾(清華大學)、金頂頂(香港教育大學)、馮欣茵(香港浸會大學)、田錦儒(香港中文大學)、邱之璘(嶺南大學)、江陽(北京大學)

“在探索香港故宮文博物館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閱讀文字時低齡群體容易失去興趣和感性體驗,同時觀眾對於博物館文物和相關歷史的學習也多局限在實體空間。於是我們希望搭建一個更符合感性認知模式、且更有長久生命力的平台。我們著眼於展覽活動的參觀前、中、後三個階段。以清朝虛擬形象代入第一人稱視角探索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促進觀眾與展品、觀眾之間、觀眾與策展人多個維度的對話。在參觀後,其將生成延續的少年人社群與展品數據庫,形成參與式的學術空間。”

招募京港文化青年!

把握機會,參與這趟難能可貴的雙城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