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回顾

「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为期两年, 首届于2022年10月至2023年2月期间进行, 成功招募了共95位来自香港和北京的大学生(每城市约50位), 参加者透过8节交流活动及参与线上任务,互相交流。参加者亦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馆未来发展及想像,作出提案及演示,作为参与计划的总结。表现优秀的参加者有机会优先晋身第二届计划。

「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为期两年,计划首届于2022年10月至2023年2月期间进行,成功招募共95位来自香港和北京大学生(每城市约50位),两地参加者透过8节工作坊,借参与线上线下任务互相交流。参加者亦就香港故官文化博物馆未来发展及想像,作出提案及演示,作为参与计划的总结。表现优秀的参加者有机会优先晋身第二届计划。

「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馆主办、太古地產全力支持及教育燃新设计的青年学习及交流计划,
目的为鼓励北京與香港兩地青年透过艺术文化交流,置身于艺术氛围当中,

活动剪影

8节工作坊中邀请到中港两地的文化艺术创新者们分享他们在博物馆及文化艺术领域的经验,进而与两地同学们交流及给予他们启发。同学们亦通过一系列个人及小组任务,阶段性地消化及运用所学,最终为他们想像中的、未来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进行提案及演示,总括8节工作坊所学的知识及沈淀。

8节工作坊中邀请到中港两地的文化艺术创新者们分享他们在博物馆及文化艺术领域的经验,进而与两地同学们交流及给予他们启发。同学们亦通过一系列个人及小组任务,阶段性地消化及运用所学,最终为他们想像中的、未来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进行提案及演示,总括8节工作坊所学的知识及沉淀。

交流内容

计划邀得近20位艺术创新者及领袖进行分享,分享领域涵盖博物馆、科技、教育、城市文化、社区文化等;他们除分享文化艺术及创新界别的最新发展,自身经历之外,更与同学们一同探讨博物馆与文化艺术领域未来的发展。

计划邀得近20位艺术创新者及领袖进行分享,分享领域涵盖博物馆、科技、教育、城市文化、社区文化等;他们除分享文化艺术及创新界别的最新发展,自身经历之外,更与同学们一同探讨博物馆与文化艺术领域未来的发展。

Playlist

3 Videos
Edit Content

来自香港的黄英琦太平绅士、成都的李杰以及远自阿姆斯特丹的 Chris Sigaloff 进行对谈,剖析未来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并从博物馆及城市发展的关系去阐释文化艺术可担任的角色、不同持份者可如何参与策展,并转换角色由文化消费者成为创造者的可能性。

黄英琦太平绅士

创不同协作创办人
教育燃新主席

李傑先生

麓湖. A4美术馆副馆长
iSTART儿童艺术节
策展人

Chris Sigaloff

社会及文化创新顾问
Kennisland前总监
Edit Content

茹国烈院长为大家分享城市如何文化以及文化机构的价值。其后在活动环节中,同学分为小组进行互动及交流自身作为文化人的相关价值、记忆和议题,并完成第一个任务—创建数字分身。

茹國烈先生

香港艺术学院
院长
Edit Content

刘清清小姐、冯小玲小姐,以及王伊悠博士为大家分享她们在连结不同社群和艺术空间的经验,包括博物馆的包容性设计、私人艺术空间设计、以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策展等。

劉清清小姐

中国儿童博物馆
教育研究中心协调人

馮小玲小姐

太古地产
市场推广总监

王伊悠博士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副館長
(研究策展及節目)
Edit Content

陈智远先生、丁广吉先生,以及韩置博士分享了他们在设计博物馆以外的城市文化场域相关项目及体验的启发及经验,并介绍不同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同学们亦完成第二个任务 – 我最喜欢的文化角落,介绍他们各自最喜欢的、所在城市的文化角落,以及想像自己未来在那里如何生活。

陳智遠先生

活现香港创办人

丁廣吉先生

心城市
高级项目总监

韩置博士

太古地产董事 -
零售业务
Edit Content

金静小姐及梅诗华小姐分别分享了她们参与社区营造的启发,以及在上海和香港的社区营造经验,由此展现不同艺术活动可如何重塑、复兴社区

梅詩華小姐

一口设计工作室
共同创办人及创作总监

金靜小姐

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
联合创始人
Edit Content

吴志华博士与黄英琦太平绅士就博物馆的「交流」与「未来」进行对谈;陈明强博士和徐诗颖小姐亦分别分享了他们在设计针对残疾人士和以青年人为中心的项目时的博物馆创新经验。

吳志華博士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馆长

黄英琦太平绅士

创不同协作创办人
教育燃新主席

陳明強博士

Beyond Vision International
创办人及行政总裁

徐詩穎小姐

M+教学及诠释组
助理策展人
Edit Content

来自上海的张琛先生和来自香港的黄庭坚先生分享了他们在连结科技与文化艺术的经验,并探讨元宇宙在文化发展中的角色。

張琛先生

InsPUMP直觉泵
主理人

黃庭堅先生

十下有限公司
联合创办人及董事总经理
Edit Content

來自北京及香港、共12組同學進行雙城共創,為未來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設計「數字時代的紀念品」或「設計一個面向未來、有著共融理念的博物館體驗或項目」,並就他們的提案作演示,由黃英琦太平紳士、王伊悠博士,及林珩小姐擔任評審,選出表現最佳的三組。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婁瑋先生在最後亦就着雙城人才交流計劃首年活動完結致辭。

婁瑋先生

故宫博物院
常务副院长

黄英琦太平绅士

创不同协作创办人
教育燃新主席

王伊悠博士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副館長
(研究策展及節目)

林珩小姐

太古地產副董事 - 公共事務

创意点子

经历4个月的学习历程,参加者最后就着对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想像,进行提案及演示,作为参与计划的总结。以下是被评为表现最佳的三组同学,一起来细看同学的创意方案,见证他们多月来的学习成果!

经历4个月的学习历程,参加者最后就着对香港故官文化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想像,进行提案及演示,作为参与计划的总结。以下是被评为表现最佳的三组同学,一起来细看同学的创意方案,见证他们多月来的学习成果!

第11组数位纪念品 - 砖块空间

組員:唐靖(清華大學) 、李婉清(中央美術學院)、胡磊(北京師範大學)、宋锐(北京師範大學)、初煒棋(香港城市大學)、鄺凱珊(香港大學)、黃美娟(香港中文大學)、鄧均婷(香港中文大學)

“红墙金瓦,雕梁画栋,故宫由各种不同的部件组成。而“砖块空间”就是一个将数位纪念品和元宇宙技术相融合的数字提案,让每一位参观者认领一块属于故宫的砖、瓦或是其他建筑部件,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数位空间。你可以通过线下观展来获得空间装饰,通过与文化名人交流获得新知;可以拜访邻居发现共识;可以举办展览展现风采;可以营造亲子空间与家人同处……我们各自为一个世界,在自己的场域内畅游;我们也可以共同组成一个更大的世界,建造一座元宇宙的故宫。未来,是“交互”与“共创”;未来,由我们一同创造!”

第10组博物馆共融体验 - 多感官交互式展览

组员:赵梓旭(中国传媒大学)、杨邱钧文(中国传媒大学)、曹枫茹(中央美术学院)、徐靖扬(岭南大学)、余雅琪(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双学位)、林嘉咏(香港大学)、刘伊阳(香港中文大学)、梁曼芊(香港大学)

“「多感官交互式展览」以包容和创新的方式向多元化的观众传播中国文化和历史,同时也承担传播文化可持续性的责任。将3D打印和AR技术应用于文物,创新文物与观众的关系,并将视障人士纳入观众范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数字技术让文物「复活」,近距离接触文物的同时引发对文物保护、视障人群的关注。我们注重展品对游客多维感官的调动,让游客可以真实地触摸文物,更深刻地感受文物所带给我们的力量。希望我们的展览可以惠及更多观众,让视障人士参与其中,真正地将文物的美传递给更多的人。”

第7组 数位纪念品 - 少主巡游 - 故宫文化博物馆云端教育平台

组员:陈咏琛(北京大学)、陈沁冉(中央美术学院)、李一诺(清华大学)、金顶顶(香港教育大学)、冯欣茵(香港浸会大学)、田锦儒(香港中文大学)、邱之璘(岭南大学)、江阳(北京大学)

“在探索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阅读文字时低龄群体容易失去兴趣和感性体验,同时观众对于博物馆文物和相关历史的学习也多局限在实体空间。于是我们希望搭建一个更符合感性认知模式、且更有长久生命力的平台。我们着眼于展览活动的参观前、中、后三个阶段。以清朝虚拟形象代入第一人称视角探索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促进观众与展品、观众之间、观众与策展人等多个维度的对话。在参观后,其将生成延续的少年人社群与展品数据库,形成参与式的学术空间。”

招募京港文化青年!

把握机会,参与这趟难能可贵的双城文化之旅!